军事制度和文化的退化并不稀奇,不管是怎么发生的,反正就是这个结果。最近徐平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比较多,也不由得他不多用心思,自己对军制的改革毕竟还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思考来思考去,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按照前世学来的知识,与汉朝大致同期,欧洲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崩溃于蛮族的入侵,但公认的,没有人认为蛮族比罗马更加强大。在蛮族入侵之后,欧洲实际上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军事文化和制度大幅度退化。骑士制度的崛起,笨拙的战斗过程,极端强调个人武勇,散漫的军纪,一样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与之前罗马军团清晰而近于艺术性的战役指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欧洲的军事革命,火器固然是一个标志,从散漫的近似于部落兵的军队,转化为纪律严明依赖整体作战的近现代军队,才是其根本。
同样的事情在中国又何尝没有发生?安史之乱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那以后军事文化和制度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强军的标准也慢慢转到了武将和士卒的个人勇力上。这种文化甚至到徐平前世还是依然兴盛不衰,论起这一千年军队能不能打,还要去执着于比较披多重的甲,开多少石的弓。在千军万马之前,那有多少用处?
“此时臣僚论兵,不离口的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然而观之史书,从来没见过说兵将不相知是什么重大的弊病的。汉武帝经略西域,大将军卫青和冠军侯霍去病两人立功最多,他们跟属下的兵将难道相知吗?两人俱出于外戚,因为卫子夫骤然拔至高位,按照现在人说的,他们兵将不知,应该丧师失地才是。结果呢?”一边说着,徐平一边连连摇头。“为什么一千年后我们会认为蕃羌的兵能作战,汉人反而孱弱不堪战?因为我们自己去用蕃羌部落的办法带军队,用他们的办法去作战,可不就是这样吗?卫霍能建功,是因为强汉当时兵制健全,主将军令能够顺利的转变为军队的行军和作战,现在还做得到吗?”
曹克明隐隐猜到了徐平为什么今天反复说这个问题,试着问道:“节帅要用蜀兵?”
“不错!枢密院前几日行文下来,说最近鄜延、环庆两路报,党项今年秋冬可能在那一带大举进犯,调往西北的禁军,只能优先拨往那里。我们秦凤路要用兵,只能从川峡四路的驻泊禁军调来。打禹藏花麻,我们现在的兵力是够的。但一旦进占西使城,进逼兰会二州,则就会直面党项,兵力就不够了。我们现在的兵马,连你带的一万人算上,顺德军的兵马算上,将将到五万人而已。这还是已经整训了秦州的驻泊禁军和厢军、蕃兵,再没有别的兵力可用。要想在兰会两州与党项正面放对,没有十万人怎么算都不太够。”
徐平也不想跟这个年代的传统观念作对,只要有办法,何必惹这个麻烦呢?但现在到了这个地步,不得不调普遍认为不能战的蜀兵入陇,去跟党项作战。西去的蕃羌部落倒是还有兵源,但徐平却不想用。无他,以蕃治蕃,风险太大了。罗马亡于蛮族雇佣军,开元盛世结束于胡兵胡将,徐平可不想有朝一日被自己手下的人给卖了。西凉潘罗支也是一代英杰,结果却被同盟的党项羌诱杀,死得实在窝囊。
只要恢复到强调纪律性,强调整体作战,强调战役指挥的旧路上来,就没有汉人不善作战的说法。与游牧的蕃羌比起来,汉人天生守纪律,就连种田也大多有军法。
徐平在秦州大半年的军队整训,已经初见效果,宣威和归明神武两军面貌一新。做事情最怕的就是无章可循,现在制度已经立了起来,编新军就容易多了。徐平前世军队的新兵期才多久?三个月到半年而已。相对于他们用的武器的复杂程度,现在编练新军用半年时间怎么也够了,只要有老兵作骨干,战力应该不会相差太多。
还是那句话,不是汉人不善打仗,而是这种落后而怪异的制度下汉人不善打仗。
曹克明想了想道:“节帅,要调蜀兵入陇并不容易。本来川峡四路兵马就不多,那里又徭蛮聚落不少,不敢把驻泊禁军调拨一空,能入陇的没有多少人。”
徐平道:“募新兵吧。让蜀地州军招募良家子从军,不刺字,可以许他们五年之后解甲归田,入当地的营田务。如果有军功,则在营田务里安排同样职级的差事。这件事我已经报过中书和枢密院,他们已经同意,只是要我们最好拿着兰会两州做个投名状。候我们这里战事结束,便就从各军抽得力人员为招兵使,前往蜀地。由州县帮着编成队伍,到了秦州之后我们再整训。具体方略,到时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