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4章 新军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自景祐元年开科取士,到今年已经四年,不能再拖下去。五月赵祯下诏来年开科,六月又下诏同时开武举,文武科举正式同时进行。

武举唐朝就有,并出了一位郭子仪,出将入相,名留青史。入宋之后特别是真宗朝之后,也一直有人提要重开武举。不过这次真正让赵祯下决心,还是因为徐平的建议,通过武举,为新近入京的宣威军挑选僚佐,开始不同的编制。

这个年代的武举虽然也试弓马武艺,但却不是主要内容,最重要的跟进士科一样是策论,还有兵法。从考试内容就看得出来,最适合这些武进士的职位是军队僚佐,直接当统兵官实际上是不合适的。但尴尬的是三衙禁军中并没有僚佐的职位,这些武进士便无所适从。所以历史上北宋武举开开停停,武进士很多也改了文官。

到了南宋,三衙体制实际上是继承的边军经略司禁军,原来的三衙禁军事实上被废掉了。经略司禁军一直是有僚佐官员的,虽然也不完备,好歹有编制在那里。所以南宋的武状元一律入三衙做僚佐官员,制度上有了他们的位置,武举便坚持下来,也出了一些人才。

大规模的军队作战,个人的勇武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统兵官的选择标准显然不应该是比打架。很多名将之所以能打,是因为他们是从最底层升起来的,在底层的时候特别重要。能打就能多立军功,就能在士兵中建立威望,从而可以比别人快得多地升上去,比如狄青,比如岳飞。但组织和指挥能力,一直缺乏有效的选拔机制,只能在战争中挑选合适的人才。这便形成一个循环,和平时间一久,军队的战力便就飞速下降,非要打上个十年八年,优秀的人才才能成长起来。但打十年八年,整个国家也支撑不住了,这些成长起来的人才又没有了用武之地。

武举实际上是一个合适的补充,本来是挑选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的,含金量有多少且不去说,总之有这么一机制。只是军队的制度不配套,武举也就只能成为点缀了。

京城原有的三衙禁军显然不怎么欢迎邕州来的宣威军,为了避免冲突,他们被安排在了偏远的卫州门外。军营建好后,选张亢为副都指挥使,景泰为都虞侯。

张亢和景泰都是进士出身,因为知兵而以文改武,共同的背景是都在西北待过。张亢天圣后期曾任镇戎军通判,景泰则刚刚从庆州通判卸任,都是此时的主战派。

这是徐平带出来的军队,赵祯让他参与新军的编练,几个月后安定下来再放手。本来赵祯是想让李璋到军里当个都虞侯的,被徐平顶回去了。两人是姻亲,理应回避,等到徐平不管了赵祯怎么折腾都可以,现在这样做岂不是给人把柄。

卫州城外的军营里,桑怿带着两位新来的副手,引着徐平参观。

邕州老兵见到当年的老长官,一起欢呼,让徐平仿佛回到了邕州的峥嵘岁月。

看过军营,桑怿领着徐平到军械库里,指着刚刚送来的刀枪道:“禁军果然不是地方厢军可比的,器甲精良,是我们在邕州的时候想也不敢想的。”

徐平笑着点了点头:“那是自然,朝廷每年收的钱粮,可是近半都花在了这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