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他们的积极性,我给了克里斯次部600万薪酬和基于总票房的激励分成,并承诺还有续作的话,第三部就提到950万......差不多也就是千万的薪水级别。”
搞定主角,凯文照例打来一个电话汇报,至于合同细则,大致也是老一套,唯一着重的只是要求在公众面前维持形象罢了。
“具体什么时候开机?”莱曼问。
“这两天拍个定妆照,下周三前一定能进组拍摄。”凯文略有些轻松的回答:“特效工作已经提前安排好了,外景方面也不比第一部多,不算主创薪酬的话,我们的拍摄成本比第一部还低些。”
“OK,你忙吧。”
听完汇报,莱曼将《雷神2》的制片报告放进文件柜。
《雷神2》制作预算1.7亿,比第一部高了2000万,导演还是第一部的导演塔伊加-维迪提,主创班子基本没换,还新加了克里斯托弗-埃克莱斯顿这位英国老牌影星增加在英国市场的宣传竞争。
说实话,要不是拍续集,很多第一部已经完善的东西可以接着利用,省了一笔拍摄花销,肯定不是只增加2000万就能打住的。
当然了,大卖电影或者电视剧都这样,不到万不得已,制片厂绝对不想承受为了一点溢价更换角色带来的观众风险——追过剧的都知道,第一印象太重要了,换人基本=重新来过,那续作还有什么优势可言?
这也是很多大热续集经常开出天价片酬的主因,制片方只能在稍微肉痛和冒着不利元素强行马之间选一个,除非演员自己出大问题,出现剧烈的败坏人缘的行为、言论、政治主张......
后来大家也学乖了,不管有没有明确的续作计划都要在头部约的条款加个系列长约限制,演员也不傻,或者说经纪公司不傻,被捆绑的同时基本也要求一定的议价薪资空间,总之,全看市场反馈、盈利表现和双方自己的判断博弈综合的一场薪酬之争。
像娜塔莉-波特曼这种为自己的演出不值,要求加戏,也是博弈的一种,没有谁对谁错,都是站在己方立场着想,而凯文明显开始对简-福斯特的重视,也是漫威方面做出的正面回应,结果还是朝着好的一面进行——虽然剧本的改动刻意了点,但还是遵循了能不换人还是不换人的制片传统。
到了下午,莱曼又去参加了帕尔曼主持的一场有关漫威授权商品的欧洲经销会。
会议,除了对《复联》带动的市场初步总结现有的销售情况,并对下一步的订单合同做出了一些缩减的解释,也就是随便谈谈衍生品渠道的拓展、压低库存。
会议散后? 帕尔曼原本打算晚再给这些经销代表搞个自助晚宴? 拉拉关系、示以亲近? 但大半的代表却表示还要回去主持工作? 看模样也不似客套? 晚宴也就临时取消。
而当这些经销商知道第二阶段的漫威电影已经在开发的路,怀着既兴奋又满怀期待的感受逐渐离开时? 次日,莱曼召集了曼恩传媒的高层开始盘点公司未来3年的经营方向和执行脚步。
漫威方面就不用多说了? 通过《复联》掀起的网状叙述第一个脉络节点的成功,基本在漫改市场彻底扎根? 拥有了可观的核心受众群体以及被全世界影迷都关注的流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