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17东线的战备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同样是这一天的清晨,就在克里特岛上的争夺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的时候,李乐坐在会议室的主位上,看着愁眉不展的陆军将领们。

和前线的士兵们相比,他现在也并不轻松——他要统合现有的一切,改变未来第三帝国的失败命运。

这一次,他要探讨的并非是登陆英国的问题,而是更加庞大的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

整个计划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元首对这个计划寄予厚望,希望可以凭借着这个计划,一举打垮苏联这个强劲的对手。

与以往德国的敌人不同,这个庞大的敌人拥有广袤无边的平原和纵深国土,这对德国的闪击战战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

什么叫做闪电战呢?简单一些说,就是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用机械化部队来快速切割敌军主力来达到预期效果。

而德军为什么能够在战争初期,使用闪电战呢?这就要从一战之后的德国军方反思,还有纳粹党上台之后的一系列政策说起了。

实际上,早在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执政时,他就开始了一个看上去很坚定,实际上非常模糊的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实现德国人每一个家庭都有汽车,并且在生活和军事上,都实现机械化。

从振兴德国经济,并且扩大德国工业这方面来看,希特勒的这个计划绝对是有好处的,甚至是可以说是非常英明的。

类似扩大内需的经济振兴方案,在同时期的罗斯福新政上都有相同的体现。两个国家都在拼命的修建公路铁路,并且制造汽车等工业产品。

国社党从发家那个时候开始,就一直对汽车非常有好感。他们在自己的各种集会、检阅和示威游行中大量使用汽车,这一点从今天的宣传片内就可以看得出来。

有消息表明,希特勒自己也很喜欢汽车,甚至有情报显示他会让司机飙车来排解工作上的压力。当然这个说法究竟怎样已经不重要了,事实是他真的对汽车很有好感。

这种好感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家元首的正常表现,因为汽车毕竟只是他的国家运输体系中的一种手段,而且不是最重要的手段。

德国在元首的带领下,开始建造世界上最多的高速公路,然后未来,这上面计划会跑满甲壳虫汽车!

戈培尔在那个时代拼命的宣传,把高速公路还有汽车当成了国家现代化的象征。这样的宣传使人信服,也证明了第三帝国的强大。

李乐当然也在拼命的扩大汽车生产,实际上他也只能依靠这个办法,来扩大针对苏联的攻击规模。

在获得了额外燃油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利比亚发现了油田的基础上,建造更多的汽车,来填补未来入侵苏联的时候,所要依赖的运输补给需求。

从德国陆军的观点来看,特别是从负责补给与运输的有关部门的观点来看,这种事态是既可喜,又可虑的。

可惜的是,德国陆军似乎根本就不可能停止对汽车的需求。永无止境的扩编,让产能无论扩大多少,都仿佛根本没有效果。

每个月为陆军提供1000辆新的汽车,也只能替换掉淘汰的老式汽车。报废损毁还有等待维修的汽车数量,在基数庞大的基础上,多到让人咂舌。

20万辆陆军使用的汽车里,设想其中有百分之二十处于维修护理或者故障状态——那就等于说有4万辆汽车是无法使用的。

那把20万辆这个基数扩大到40万辆的时候,就代表有8万辆汽车无法立刻使用或者面临淘汰更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二十一世纪每年汽车厂商都能卖出上百万辆汽车市场却几乎永远不会饱和。

因为在全球汽车庞大的保有量面前,生产出来的新车只是替换报废车辆罢了,甚至大多数地区,汽车的总数都没有增加……

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德国生产的汽车是过去半年生产汽车数量的总和,可依旧还是没有让陆军的汽车保有量提高多少。

更多的汽车意味着更多的油料消耗,还有更多的橡胶消耗。这些都是德国没有办法生产的,后续补充困难重重。

原本在这方面,希特勒是一个在专业领域并没有任何主观判断的门外汉,可现在接替了他的李乐,明显要懂得许多。

他在未来信息爆炸的年代,早就无数次的总结了元首的失败,究竟存在哪些可以避免的缺陷。

真正的那个元首经常犯的错误,比如说不重视行政上深入细致的安排,也没有耐性来实现长期的计划这些问题,李乐是不会存在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