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调出西北的这两军用心,是给徐平面子,陇右其余各军将来他也会如此做的。这是人之常情,作为皇帝,对于军事力量自然会各外敏感。能够先用心人事,而强忍住不去胡乱指挥,赵祯算是不错的了。此时正是军制将改的特殊时期,军中人事赵祯会格外注意。
调往河北和河东之后,桑怿和高大全两军急速护张,赵祯把许多禁军编到了他们两军的名下。此时桑怿所部已经近十万人,高大全所部也有六万多人。不过人增加了,赵祯实是不知道怎么整训,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做,面临契丹的压力两军抽不出人,只能先名义上在两军挂着。徐平回来之后,禁军的改制整编才能真正开始。
宰相无事不统,军事自然也包括在内,只要徐平回京了,朝廷有无数手段让他参与到军改中去。不直接去枢密院,离开了军改最要害的人事,以宰相的身份参与军改,制度上可以参谋把关。赵祯别的不会做,这种事情最是得心应手。
说过了这一年的经历,贾逵搓着手道:“契丹不自量力,竟敢插手,想火中取栗!云中一战只让他们小挫,依我说,就该全军挥师北上,夺了燕云看他们可还敢逞威风!”
明镐笑道:“还不是因为离开得早,许多大仗错过了,你心中不甘。看契丹的样子,以后北疆也能以太平,还愁没有大仗去打么?”
徐平道:“参军为的不是打仗,而是守卫国家,保天下太平。太平最好,战事能少就尽量少。作为军人,不打仗也有许多事情可做,以为就能闲下来了?”
“是,是,都护说得是!”贾逵一边说着,一边端起茶来,喝茶遮掩自己的尴尬。
看着两人,徐平心中明白,调他们两人回京,不只是护卫自己,极大可能会就此留在京城。明镐是大中祥符五年的榜眼,就出身来说,可是硬得很。
大中祥符二年、四年、五年、七年、八年连续开科,科举太过频繁,明镐那几届进士混得普遍不好。人的成就不只是看个人的奋斗,还要看历史进程,明镐便就如此,赶在那个时间点了,前期仕途不顺。不过有了陇右军中的经历,他的未来不可限量,官场上的前途比桑怿还要光明。桑怿官做得再大,成就限制在武将上了,明镐则是可文可武。
明镐的仕途其实与徐平差不多,一等进士出身,前期在地方上蹉跎,直到为官十几年后才遇到薛奎,得到赏识。但这个时候刚好刘太后当政,他这种人被压着升不上去,等到赵祯亲政了,后面的进士又已经起来了。生不逢时,就是明镐这种人了。
这个时候把明镐招入京来,除了壮徐平威仪之外,他必定是要大用了。
贾逵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作战勇猛,同时又多谋而善断,他升迁得快不只是靠砍的人头多。陇右军中记军功和升迁的时候,都有评语,赵祯是从评语中看上贾逵的。他来自最普通的百姓之家,跟各达官显贵没有任何牵连,是这种时候皇帝最喜欢用的人。
徐平不回到京城,朝廷不大敢用陇右军中的人,回来了,这两个人先得到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