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和因为掌管群牧司有功,超迁殿前都虞侯。人未到京师,紧接着一月三迁,由殿前都虞侯迁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紧接着迁马军副都指挥使,正式成为管军大将,而且是三帅中排位第二的马帅。
此事让朝臣哗然,纷纷上奏章反对,言不可以把军国大事视为儿戏,让一个无论任职资格还是从军经历都不符合要求的外戚坐到三衙主帅的位置上。对于奏章赵祯一概留中不发,就跟没看到一样,坚决不改变主意。
这件事情做得太过离谱,就连与李用和有特殊关系的徐平都上章反对。赵祯因为母亲的缘故要给李用和补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这样任性胡来,哪怕让李用和做没有多少事务的都虞侯都可以接受。按照制度,要升管军大将,必须官阶在横行以上,兵职到沿边各路马步军副都部署或者军职在上四军厢都指挥使以上才可以。李用和的官阶自然是到了的,但资历显然不够,又没有军功,这样提升纯粹是赵祯心血来潮。
到了这个年代,三衙的副都指挥使和都指挥使不并置,虽然带个副字,实际上是本司最高长官。马军司实管在京禁军九十八指挥,近四万人,是三衙中人数最少的一司。但因为属下基本都是骑兵,战略兵种,地位还要高过步军司,长官俗称马帅,是禁军三帅之一。
往好了想,马军司管的虽然号称骑兵,实际上战马一直不足,真正堪用的战马,可能两人平摊不上一匹。李用和在群牧司政绩斐然,让他管马军司,战马补充会好一些。
但徐平知道赵祯一定没有这样的心思,他纯粹就是因为管军大将待遇优厚,把这好差使给自己的舅舅做。把禁军视为天子私军,那禁军的职位给自己亲近的人,自然也是理所应当。说到底,真要打起仗来,又不会让李用和去带兵。
有什么办法呢?自太宗以后,禁军就是这样养的,只要能够拢住部下不闹事,就是优秀的将领。这种职位藩邸出身的人能做,外戚当然也能做,与其给真宗的藩邸旧人,还不如给自己的舅舅呢。公事之外,赵祯是个很照顾亲戚朋友的人,而任命三衙将领,在他心里只怕也不是公事。反正不管外朝大臣怎么说,他就是充耳不闻。
李用和回京之后,哪里敢接这位子,辞而不拜。但赵祯铁了心,坚决不收回成命,数次推辞之后,李用和还是诚惶诚恐地接了马帅的位子。
尘埃落定,徐平先派刘小乙带了礼物前去祝贺。等到风头过去,自己才又带了礼物到了李用和的府上,亲自向他道贺。
没有当差的李璋把徐平迎进府里,一路带到后花园,道:“哥哥且在这里等一等,我去喊阿爹。这两天到家里来的人络绎不绝,着实是有些头晕,哥哥来了,好坏一起喝上一杯酒,去去这几天的烦躁。”
李璋离去,徐平一个人在凉亭里坐了下来,看着不远处池子里的荷花发呆。
从个人的角度上,李用和成了禁军的三巨头之一,高大全等人就有了人关照,不用再像从前那样处处受气。但从国家的角度上,徐平却觉得此事荒唐无比。用外戚管军并不是稀罕事,但那是因为皇家跟能打的外戚结亲,先是勇将再是外戚,才做到那位子上。比如在太祖朝,比李用和的军职高的外戚也有不少,并没有问题。而赵祯用李用和,就纯粹是胡来了。这样任命军中的重要将领,禁军士卒会怎么看?
赵祯是把做皇帝当成了一份职业,很有职业道德,听得了人劝,也受得了委屈。但是在职业范围之外,他就非常任性了。自己的家事,基本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别人说什么也是不听的。刚亲政的时候,还小心翼翼,废郭皇后必须要有吕夷简的支持。做皇帝的时间越久,对自己越有自信,这份小心也就慢慢没有了。
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安插到军队里,居高位拿优厚的俸禄,同时严禁武将干政,在赵祯想来自己做的并没有什么错。军队不就是花钱吗?这钱给了别人不如给自己人。外朝大臣怕不合格的人对国家不利,让他们不管政事不就好了吗,大臣们反对的完全没道理。所以历史上赵祯可以让宰相兼管枢密院,同时禁军三帅又全用外戚,在他眼里没毛病。
徐平能说什么?不真正让赵祯明白军国一体,军事同时也是国事,这观念是改不过来的。你磨破嘴皮子,他是听不进去的,不关国事的好事,优先给自己人理所应当。
李用和换了便服,与李璋到了后园,徐平急忙起身行礼。
抓住徐平的手,李用和把他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叹道:“一两年不见,大郎气度不比从前,真地是有名臣气相!我自小看着你长大,怎么敢想会有今天?当年京城里斗狗走马的浮浪子弟,不到三十岁,做到了三司省主,不敢想,不敢想!”
一边说着一边摇头,让徐平在位子上坐好,李璋沏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