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贷款,房贷就容易贷,而且利息还低,道理也是一样,钱还是在银行手里的。
只要钱不出银行,这种贷款就是越多越好,对银行来说本钱还是那个本钱,收到的利息却不知道多了多少倍。民间借贷,年利两成,但这钱贷出去就真出去了,放款的人手里没有了。银行可是不同,钱贷出去了,很多时候只是存款人换了个名字,对银行的放贷能力并没有影响,年利一成也比民间放贷获得的收益高多了。当然,这样叠加下去,收款风险便也跟着以几何级数放大。但对徐平来讲,只要贷给公司,账是由官方控制着的,已经把贷款风险降到了最低,基本不用考虑那个问题了。
从设立钱庄,定下各种规矩,尽量让钱不出钱庄,便就一直在为这个时候做准备。
赵祯的脸色彻底放松下来,甚至有了笑意,只是看着徐平,心里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从当年崇政殿里新进士唱名,第一次见到徐平,赵祯就觉得这人蛮忠厚老实的,应该是能够靠得住的人。但今天看着,却怎么颇有些奸商的意思?他家里号称开封府数得着的富贵员外,那钱真都是种地种出来的?徐平口里的银行,可比钱监制钱来钱还快。
徐平又道:“其实对银行来说,这些还只是一部分,本钱会放得更大的。”
“啊——”赵祯正想着心事,听徐平说这么一句,竟然不禁心肝一颤。
徐平倒是心无旁骛,认真地给赵祯分析:“陛下,我们刚才说的是公司贷了款之后,实际没出银行的那些钱。其实那些出了银行的钱,一样是可以用起来的。”
赵祯还能说什么?他就觉得现在有金山银山放在面前,钱是再也花不完了。
徐平接着道:“公司贷款后把钱取出银行,发动了雇的工人手里,向人买了东西,这些钱到了民间,然后又到哪里去呢?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手里有了钱,只有一部分花掉,剩下的都要存起来是不是?存到哪里?存到银行里有利息啊,当然是存到银行里来。这钱便就又到了银行里面,到了银行里便就可以发贷款,然后如此生生不息。银行里只要留好别人取存款的本钱——其实那并没有多少,便就是我前面说过的,银行收了百姓的存款,要拿出一部分存到钱监里去,这就是防止不够百姓取存款的备用金。银行账上的钱,尽管作为贷款发出去,几百万贯的本钱,当作几千万贯贷出去,又是什么难事?”
用徐平前世的话说,银行放贷款有货币乘数的,当然不会跟徐平说的这么简单,但是道理相通。银行里只有几百万的货币,贷款放几千万,在严控风险,严格限制货币从银行外流的情况下,不是什么大事。只靠本金放贷款,那银行才能赚几个钱?赵祯觉得自己内藏库里的本钱太少了,徐平还觉得多了呢,现在开封府一带经不起如此巨量资金的冲击。
这样既利用银行赚到了存贷息差,又优化了社会上的资金配置,让钱真正到需要的地方去,产生更多的财富。徐平是真地觉得,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实际上也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公司经营,资金是个大问题,银行就能解决这个大问题。
这样做有没有风险?当然是有的,世界上哪里有躺着赚钱的好事!不过徐平已经尽最大的能力,把风险限制在了最低限度。规定这么严密了,要是还有人能够闹出事来,那就真地是作死了。想作死只能让他们死,这谁有办法?
话说到这里,赵祯终于彻底放下心来。原来银行是这么开的,这可跟民间放贷大大不同啊,一贯钱能赚出好几贯的利钱来,而且利息还低,以后就等着躺着收钱好了。
越想越是觉得心情舒畅,赵祯这才想起来,徐平在让三司的左藏库设了银行后,还特别留了个名额给内藏库。这是有好事想着自己啊,果然没有辜负自己的信任。让徐平当三司使,这决定还是对了,换个大臣,还真就未必会把内藏库算进去,不乘机坑一次就不错。
心中高兴,赵祯就想喝酒,当下吩咐一边侍立的小黄门,让去取酒过来。
徐平忙道:“天章阁里,祖宗神御所在,怎么敢饮酒?陛下有心,为臣心领了。”
这里不是一般地方,是放着真宗御笔御书的地方,而且还有太祖太宗的画像。在这里召见大臣,为的就是显得郑重其事,喝酒那还了得!不说赵祯自己,这事情传出去,徐平就得被朝臣骂死,刚封的官也不要想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