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
礼部侍郎陈性善上书,提议中秋佳节休沐二日,以顾全官员之人情,陪家眷共赏明月,阖家团圆。
朱允炆见灾民安置基本稳妥,水患已解,朝廷内外并无大事,便吩咐各衙署留若干人值守,其他官员休沐两日。
百官感动,齐呼皇上圣明。
休息两天就感动了,这不是夸张,绝不是……
说起来官员休假这个问题,那对于大明官吏而言,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
满脸辛酸泪。
先秦时期是不存在休假一说的,大家也都不上班,该种地的种地,该挖盐的挖盐,你偷懒也没人管着你,三天干活,两天睡觉,随你。
对于那时候的官员而言,基本都是世卿世禄,世袭的,当官本身就是日常生活,过日子嘛,也没休假的概念。
直至汉朝,官员出现了休假,名为“休沐”,官员可以干五天,休息一天,这待遇不错吧,比后世七日单休好多了……
说起来“休沐”,这里的“沐”,它不是沐浴、洗澡的意思,“沐”的本意是洗头,也就是说,五天时间了,你该回家洗头了。
这也可以理解,汉代官员住在宫衙里,总不能在宫衙里面洗头吧?
那时候洗头可不是后世,扒拉两分钟能完事的,各个都是长发及腰,洗个头发,没个把时辰不行……
五天头发打绺,发油了,回去好好洗洗,多少也是代表政府形象的人,收拾好了再回来上班。
汉朝官员是幸福的,不仅五天一休沐,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开始过春节了,而且冬至、夏至也放假,甚至官员花钱还能买假期……
到了唐代,官员就不需要住在衙门里了,下班之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晚上回去也能洗头了,所以,洗头假也没必要存在了……
可取消了休沐假之后,官员每天干活也累,朝廷一想,官员毕竟不是牲口,是需要休息的,于是设置了“旬假”。
十天为一旬,即干十天,可以休息一天。
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唐代官员的假期变少了,不如汉朝,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家虽然十天休一次,但节假日多啊……
像是什么元正(元旦)、冬至,每人七天假。
看看,黄金周早在大唐就出现了。
除了这两个黄金周外,寒食节与清明节一起放四天,中秋节、夏至、腊月放三天,这还不算,立春、立冬,这也可以休息。
还有什么佛教节日、老子生日、孔子生日,也是可以放假的……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唐人至少能休息一百天,大唐事多不是没道理的,大家闲着没事干,只能找事做了……
宋代更没得说,可以说是文人生活最舒坦的时代,假期更是繁多。
《文昌杂录》中记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
而且宋代地方官衙,腊月二十开始就放假,名为“封印”,至正月二十再来上班。人家过年放假一个月,哪里像后世,只有七天……
元代,休假神马的,基本上就别想了,什么旬假、休沐,一律取消,让你们什么时候休息,那就什么时候休息,不喊休息,那你就干到死。
但多多少少,元代还是给休息十几天的。
可到了明代初期,朱元璋是个工作狂,连带着也希望自己的官员是工作狂,一年就三天假期:
春节、冬至、自己的生日。
简单,明了。
朱元璋很满意,官员不干。
这边闺女要出嫁,请一天假。
老朱不准!
那边孩子要办入学手续,请一天假。
老朱还是不准。
母亲病危,请一天假。
老朱依旧不准。
好嘛,整天干活,还加班熬夜,也不发加班费,老婆跑了都不知道,孩子怎么看都不像是自己的模样,这怎么行?
闹腾了几年,朱元璋也看出问题来了,不得不退了一步,十二月开始放寒假,回家去吧,正月再来上班。
一个月的寒假,缓解了朝臣与朱元璋的矛盾。
但缓解,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到朱允炆时期,官员的假期依旧很少,除了规定的春节、冬至、寒假,嗯,还有朱允炆的生日,新设置的国庆节外,也没固定休息日。
朱允炆对于工作这回事,更重视效率,只要官员把事情办好了,办妥了,并不需要官员加班,甚至是官员请假这种事,都放手交给了内阁与吏部。
中秋毕竟是团圆节,朱允炆也不打算忙碌政务,准备好好陪伴下家人。
坤宁宫。
朱允炆与马恩慧召兄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后宫宁妃、贤妃、淑妃,共度中秋。
朱允熥可以称得上是一表人才,谈吐不凡,性格温润,对只有十四岁的朱允熞、八岁的朱允熙十分照顾,此时正抱着朱文奎,讲述着嫦娥奔月的故事。
马恩慧接过侍女送来的月饼,端给朱允熥,道:“嫦娥奔月之事,令人唏嘘,若她不贪那不死药,哪会只能在广寒宫回不到家,团聚不了。依我看,嫦娥奔月是告诉人不得贪心,免得后悔。”